《艺术视角下的建筑美学》

返回

11月2日,C&Y开朴艺洲董事长蔡明先生受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先生、副院长齐奕先生邀请,在本原讲堂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2022年度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艺术视角下的建筑美学》专题讲座。

深圳大学本原讲堂讲座现场

C&Y开朴艺洲董事长蔡明先生

讲座现场,蔡明先生从“美育”的发展出发,以亲身美学观树立的过程和感悟,和深耕建筑行业29年的设计实践经验为例,从“美学的由来与美育的发展”、“从艺术美学到建筑美学”、“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美学观为创作赋能”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对于美学、艺术、建筑三者之间关系的思考与心得。

最近作为彭一刚院士的弟子去天津参加彭先生追思会赴天津期间,拜访了师兄周恺大师。与其畅谈中,周恺大师表达了设计师审美和品位相互关联的重要性,这就与我们今天的话题非常契合。对于建筑师而言,审美的建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长久过程,我们只有在生活、工作中持续提升自身的美学修养,不断学习美、欣赏美、感悟美、方能创造美的空间与美的建筑。


美学的由来与美育的发展


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美的本质问题并试图回答它的是古希腊哲学家、美学家柏拉图。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甚至可以上升到“何为人活着的意义”这个哲学问题。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外,人类最为向往的就是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中对于“美”的欣赏和追求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蔡元培(左一)、林风眠(左二)

而说起我国“美育”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及现代教育的启蒙者蔡元培先生。他所提出的“美学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感召人们以“美”来代替神秘主义的宗教,以“美育”培养人们追求真、善、美的高尚品格。蔡元培先生的伟大还在于他开创了大学“美育”百花齐放、多元并包的格局,20世纪中期蔡元培邀请现代美术教育重要奠基者林风眠先生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担任院长。其后,林风眠先生大力倡导“中西融合”的艺术风格,鼓励学生冲破传授形式再创新,培养出了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为代表的众多艺术大家。

《飞    鸟》林风眠

《淹没的城市》赵无极

《光之韵》朱德群

《双  燕》吴冠中


从艺术美学到建筑美学


“如何从不同形式的艺术中去汲取美学素养,并将这些美学素养潜移默化地融汇到设计中”是设计师们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建筑师则更应善于在绘画、雕刻、音乐、电影、诗歌等各色各样的艺术形式中发现美、欣赏美,并有所感悟。


艺术的魅力就于它可以表达人们的心境。以雕塑大师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为例,他的作品就像是被原子弹毁坏的人类缩影,反映了二战之后,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恐惧与孤独。这种颠覆审美标准的鲜明风格不仅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更可以打动人心,令人有所反思,因而他的作品可称之为“伤痕之美”。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及其作品

而美国当代艺术家詹姆斯·特瑞尔则受抽象画家罗斯科影响,以光和空间作为创作素材,将建筑作为光线的容器,创造运动的光影氛围,诱发人们的无限幻想。

《罗丹火山口》詹姆斯·特瑞尔

除了雕塑、绘画、音乐、诗歌……建筑自然也是艺术的一种载体,建筑更像是一种集合了多个艺术表现形式的综合性艺术。因此,作为建筑师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综合性的艺术美学观。


在此,谈及自身的艺术启蒙,就要由我国美术家李剑晨先生的《水彩画技法》一书说起。正是儿时的这本书勾起了我对水彩绘画的喜爱之情。水彩画最大特点就是要要一气呵成,不能反复修改,这就需要绘画者专注且迅速地完成作品。这种酣畅淋漓、全情投入的创作过程也与建筑师的设计过程有着诸多相通之处,不去预设结果、没有套路地进行创作,正是建筑设计和水彩画共同的可贵之处及魅力所在。

《人民英雄纪念碑》李剑晨

而我与导师彭一刚先生也是因画结缘。由于热爱绘画,在中学时期便阅读了导师的《建筑绘画及表现图》一书,也正是因为这本书,由此对建筑有了最初懵懂的认识,因此在大学选择了唯一与绘画有关的工科专业建筑学。而后在彭先生离世前,有幸在威海出差期间朝圣了彭先生的代表作甲午海战纪念馆,感受到了历史、建筑与雕塑艺术相融合所传递的强烈情感,这便是独属于建筑师的创作方式。

《甲午海战纪念馆草图》彭一刚

多年来,绘画一直伴随着我的工作与生活。在世界各地游历的过程中不断创作,并以此抒发情感、记录旅程、寻觅灵感、沉淀思考正是持续作画的意义所在。我也建议同学们能够多走多看,开拓自己的视野,并学会感悟和反思。

《旧金山十七英里礁石海滩》

《纽约曼哈顿哈德逊河景》

《露喜龙(Roussillon)》

《塞北印象》

《独乐寺前》

《深圳华侨城新玺》


建筑美学的实践应用


经过多年设计工作的实践累积和对艺术美学的不断探索,我将建筑美学设计所遵从的原则归纳为“朴于行、艺至远”这六个字,其实强调的就是知行合一。“开”指的是思想、视野、格局要开放,“朴”则是指做人、做事和设计都要表里如一。


以下,在此和同学们分享几个C&Y开朴艺洲在建筑美学探索中的项目实践:


太行深处的隐士秘境

河北阜平美丽乡村建设


项目地处河北省阜平县太行山脉深处,因地处偏僻,保留了传统北方山村特有的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被誉为“太行山小村庄中的活化石”。

其设计概念源自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我们严格遵循“ 传统肌理,传统样式,传统材料,现代技术” 的原则,对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进行改造或重建,从传统建筑寻找源头, 最大限度传承了当地民居建筑的外在形态, 突出地域特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艺术人文“雕塑”

唐山九樾艺术生活馆


项目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所处市中心繁华地带。建筑形态概念由骨质瓷纤薄的圆弧线条元素提炼而成,精雕细琢的曲线营造了一个微距式、时尚感的艺术空间。强调利用美术馆的造物手法来进行创作,最后呈现出了似原石切割后形成的原生态建筑造型 。


湾区之帆

魏桥创业集团大湾区总部大厦


魏桥创业集团大湾区总部大厦位于素有大湾区“城市会客厅”之称的宝安中心区,属前海核心片区,这里不仅是深港连接点,更是融通大湾区以及世界的重要枢纽,肩负着大湾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试验、树立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不断构建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使命。

项目形态以“湾区之帆”为核心概念,并利用南向面海视野带动建筑体量形变,最终生成了凸显企业总部标志性的150米V字塔楼。雕塑般的V字双翼体块相互交错咬合,形成朝向海面展翅的双翼形象,又如起航的风帆。建筑南侧竖向挺拔庄重,北侧姿态开放包容,回应了魏桥集团“求实创新,快速高效,勇争一流”的文化基因,同时也昭示了企业立足湾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全新姿态,树立国际型先进企业创新标杆形象。

《湾区之帆》


美学观为创作赋能


最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位我非常欣赏的抽象派艺术画家马克·罗斯科,他是抽象派运动早期领袖之一。马克·罗斯科最初的艺术是现实主义的,之后他逐渐抛弃具体的形式,最终形成了自己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他大多以色彩重叠、边缘模糊的独特手法呈现透明与光亮的视觉效果,并称其作品为“带自我表现热情的有机体” 。罗斯科曾说“在我看来,任何形状或区域如果缺少了活生生的肉体脉动,将不可能成就抽象,任何一幅图画如果无法提供伸展呼吸生命的氛围,将不会引起我的兴趣。”

罗斯科小教堂

其实建筑艺术与抽象艺术一样有着紧密的关系,无论是弗兰克·盖里擅用的夸张几何线条和扭曲结构,还是马克·罗斯科大胆、张扬的色调和笔触,都是在向人们传递着独属于作品本身、风格鲜明的艺术情感与精神。抽象艺术赋予人们的无限遐想,激发建筑创作灵感,而建筑语言又巧妙地将无形、抽象的艺术转化为有形的、可感知的实体和空间。


树立良好的美学观将为建筑师的创作赋能,使建筑不仅在功能上对人们产生影响,更能通过材质、色彩、光影、空间、形体……等方式向人们传达精神上的力量。


现场交流互动


Q:我们做设计也好,绘画也好,有时会有用力过猛的情况,在把最初的灵感或出发点表现出来的过程中,应如何控制这个度呢?


蔡明:其实不只是绘画和设计,万事都有分寸和度。我们思考,为什么诗歌给人的感觉很美,就在于诗歌能够给人遐想的空间,同样绘画的留白也是一个道理。能够在设计中恰到好处地留白,首先就要求设计师自身拥有良好的美学修养,要能敏锐地察觉到“美”与“不美”之间细微的,或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差别。我们更要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有意识地和高手切磋,不断地体会“控制之美”。


Q:在大一的时候也尝试过水彩画,觉得还是很有难度的,所以想请教一下您对于水彩画创作的心得。


蔡明:水彩中的“水”是最难把握的东西,因为它在绘画的过程中是一直流淌和变化的,所以画水彩有一个特点就是胆子要大,起笔落笔更需要果断和控制力。就像吴冠中那句“笔墨等于零”一样,我一直都强调思想大于形式,所以谈到绘画技巧方面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熟能生巧,而比技巧更为重要的是绘画过程中你的思想要流畅,我的画许多都是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的,因为我是在用意识去作画,动作跟随着意识自然就停不下来。


Q:过去手绘一张表现图需要一周或更长的时间,但当下科技让建模、制图变动更加快速方便。您是如何看待如今手绘对于设计师的意义呢?


蔡明:其实手绘作图与电脑作图之间并不冲突,所有的手绘和草图绘制都是训练脑与手同步的过程,如果放弃手绘草图的绘制步骤,那对设计而言做就一种偷懒的做法。草图看似几笔勾勒而成,实则需要积累强大的分析能力和多方向的思维能力做支撑,如果连这些基础的技能功底都没有打下,就不要谈所谓的设计了。所以我非常建议同学们多向身边手绘能力强的老师、同学请教,不要忽视、放弃对这些基本功的训练,通过手绘草图的训练,去培养自己过硬的空间感知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对于设计师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齐奕:现在人们喜欢更多地去讨论科技和技术,这使得大家往往忽视了对美术史、艺术史、艺术家的了解和讨论,但事实上人文和艺术对于建筑来讲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梵高早期是学过巴比松画派的, 之后他才开始不断地在画作里探讨自己的想法,并持续创作,最终转型;杰克逊·波洛克最开始是想模仿立体画派的,后来也是通过不断地实践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很多风格的形成,观念的构建,都是艺术家在不断实验过程中实现的,这种方式与建筑设计很相似。


今天蔡明先生的授课正提醒了同学们艺术美学修养对于设计师的重要,希望同学们可以打开眼界、持续学习,更广泛地涉猎和了解艺术家及其创作过程,从而为自己的设计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 

嘉宾及深大团队合影